记者一位来自广西的朋友最近爱上了喝红酒,特别是进口红酒,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喝一小杯红酒,但是他对红酒的认识很少只能被动消费,最终还是上了当,以300多元的价格买了一瓶本地罐装的“洋红酒”。其实上当的不止记者的这位朋友,据广东省有关部门最新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洋红酒质量不合格,主要问题是添加剂超标。
现象1 洋葡萄酒不合格率近1/3
近日,广东省经贸委及有关部门对广州地区部分超市及批发企业酒类商品进行了抽检,共抽检酒类商品62批次。结果显示洋葡萄酒不合格率近1/3,抽检不合格的产品有原产智利的澳罗戴蒙督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澳洲王干红葡萄酒等,主要问题之一是超量使用防腐剂(山梨酸或山梨酸钾)和超范围使用甜味剂。
记者采访发现,许多消费者认为国外葡萄酒质量监控更严,进口葡萄酒品质应该不错。但事实却非如此,去年,珠海检验检疫局经抽样检验,查出一批进口干红葡萄酒铅含量超标,不符合我国相关食品卫生要求,对该批货物做出了销毁处理。
有专家曾经指出,在劣质洋葡萄酒所出现的众多质量问题中,防腐剂和甜味剂等添加剂超标是较普遍的。葡萄酒中添加的防腐剂主要为山梨酸或山梨酸钾,山梨酸钾安全性较高,一般食品中添加量只要不超过限量要求是很安全的,但如果超标严重,并且长期服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骨骼生长,危害肾、肝脏的健康。而在甜味剂方面,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明确规定在发酵酒中不得添加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但是劣质洋葡萄酒中却常常查出有甜蜜素、安赛蜜、糖精纳等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它们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如果摄入过量会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明显。
现象2 垃圾酒飘洋过海变贵酒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近来洋葡萄酒质量问题越演越烈?据业内人士分析,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葡萄酒市场趋于饱和,从而导致了大量劣质洋葡萄酒倾销中国市场。
目前,我国进口葡萄酒方式主要有原装进口瓶装酒和散装进口葡萄酒原汁两种方式。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进口葡萄酒达到14.73万千升,其中瓶装酒4.23万千升,散装酒10.5万千升,散装酒占到进口总量的70%以上。
近年来,欧洲葡萄产量激增,加之经济不景气,供大于求的态势越来越严重,造成葡萄汁大量积压。许多国际商家看到其中商机,低价获取这些葡萄汁往中国这一增长迅猛的新兴市场进行倾销。
“这些积压的葡萄汁是各农庄卖剩的低劣产品,由于不愿意投入成本进行消毒、橡木桶陈酿等处理,再加上长途运输中因更换容器、剧烈震荡所造成的过度氧化,质量非常差,称之为洋垃圾一点不为过。”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但到了中国,这些洋垃圾却被穿上洋酒品牌的“外衣”,售以高价。
有些酒商低价买进欧美地区卖剩的低劣葡萄酒原汁,由于质量低下,又要经过远洋长途跋涉,一些不良酒商会在原汁当中加入超量防腐剂以防远洋长途颠簸过度氧化。这样的劣质原汁运到国内后,进行灌装贴牌销售。经过不良酒商的几番“加工”之后,这样的洋葡萄酒无疑将对消费者的健康形成巨大的隐患。然而,按照《进口酒类国内市场管理办法》,进口的散装酒、半成品基酒,在国内加工后分装的都算作洋酒。
现象3 劣质洋葡萄酒成本仅10元
记者在各大商超走访时发现,目前市面上来自法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国的进口葡萄酒琳琅满目,价格从40元到几百甚至上千元不等。
来自广东省海关的统计,2007年广东口岸进口2升以上大容器葡萄酒进口均价为0.85美元/升。也就是说,如果将这些散装葡萄酒在国内分装销售,1瓶750ml洋葡萄酒进口成本在人民币4.5元左右,再加上进口葡萄酒进入国内要收10%的消费税,14%~20%的关税及17%的增值税,总成本仅为10元左右。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市面上正在出售的洋葡萄酒中,其中大多数为进口散装葡萄汁国内灌装的贴牌洋葡萄酒,但这些贴牌洋葡萄酒却按原装酒定价,所以洋酒的利润相当惊人。而且,散装洋葡萄酒在分装过程中,不排除有不良酒商会以廉价的食品原料进行勾兑,使利润进一步提升。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市面上相当数量的洋葡萄酒没有加贴检验检疫合格的“CIQ”(中国检验检疫)标志,也就是说,这些洋葡萄酒基本上都是没有通过质量认证的劣质洋葡萄酒。
“成本仅10元的洋葡萄酒,在商场可卖100~300元左右,而在娱乐场所就上千元。”这样的巨额利润驱使不良商贩前赴后继,导致劣质洋葡萄酒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迅速漫延开来。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国内很大比例的洋葡萄酒供应商均是从最初的贸易公司转变而来,他们大多是做葡萄酒散装进口,将原汁运到国内进行灌装贴牌销售。至于品牌,很有可能是这些酒商在国内注册的,在国外根本没有该品牌。
点击注册酒圈网会员,注册会员即送酒圈网红包,可抵价等值现金,不限产品,全场通用!需要了解更多的葡萄酒相关产品信息,可以查阅酒圈网相关产品频道,在首页左侧的下拉菜单中,有各国各个产区数千个酒庄的产品。需要了解更多葡萄酒知识及酒类资讯请查阅酒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