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要用牙刷刷
吴书仙讲了这么一件事情:某日,一位进口酒商的业务员高兴地拿了当天的《青年报》给我看,声称又有国产酒出事了,报纸的标题是“酒楼喝干红,嘴巴舌头变黑”,报道的是烟台中粮的干红,看完后,我的第一感觉是烟台中粮的酒质提高了。
事件的起因是一位徐姓的客人和朋友到上海的金煌海鲜酒楼吃饭,点了烟台中粮的一瓶干红,后来发现舌头和嘴巴变黑了,找酒店的人说理,惊动了110,还要追究烟台中粮的上海经销商的责任。对真正了解葡萄酒的人来讲,喝红葡萄酒舌头和嘴巴发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的舌头如果不用牙刷来刷的话,天天都发黑的,如果是参加国际酒评比会,一天品尝60-100款葡萄酒,我基本上都可以成为日本古代美女,连牙齿都发乌了。
此事件还是发生在号称洋派的上海,看来葡萄酒知识的普及是远远不够的。葡萄酒能够着色在我们的舌头和嘴巴,说明用来酿造这款酒葡萄成熟度好,基本属于来自温暖地带的葡萄酒或者好年份的葡萄酒,酒质丰厚,色泽深至几乎不透明的,显示酒精含量高,葡萄的精华多,丹宁和果味都重,如果这位徐先生喝重性酒体的澳大利亚和智利酒,舌头和嘴巴比这更要发黑。
这位徐姓消费者的确属于对葡萄酒的无知,因无知而取闹,然而,青年报的记者也跟风,将此当成负面事件给报道了出来。我由于好奇,第二天也去了上海的青年报的报社,为了说明舌头和嘴巴为什么发黑,我还特意拿了一瓶澳大利亚中性酒体的葡萄酒去,现场让他们喝酒体会这舌头是怎样变黑的,而且讲了一通红葡萄酒的颜色是怎么来的,比如说天然的红葡萄酒色素是通过发酵过程中脱下来的。如果要区别人工添加的色素,简单的办法是拿一块白布,如果是天然的红葡萄酒色,白布上的色素一般难洗掉,而人工添加的化学色素很容易洗掉,而且还特别强调现在添加人工色素的国内企业的确很少,后来当我和另一位编辑喝得舌头发黑,这帮媒体人总算服了。
未来两年内的计划把白葡萄酒带进餐饮业
有了一定影响力的吴书仙,继续她的下一步目标,开始利用她的影响力去影响别人,以及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吴书仙说,更多中国人对葡萄酒的理解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比如总是认为吃牛肉应该配红酒。殊不知,牛肉烹调法在中西方是不同的。中国菜配酒是要讲究配料,而不单是原料。如果照搬西方牛肉配红酒的传统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比如发甜的蚝油牛肉,甜是红酒中单宁的死敌,特别是新涩的红酒,还不如一款厚重的白葡萄酒合适。
综合分析下来,她觉得白葡萄酒无论是口感、色泽,都很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我未来两年的目标是,把白葡萄酒打进餐饮业,让更多的中国人习惯把白葡萄酒作为吃饭的一部分。近年,吴书仙还想出一本关于如何选购葡萄酒和100款性价比最佳葡萄酒的新书。她个人的葡萄酒网站也已开通。她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大众知性饮酒。为保持中立和公正,她明确表示不会接受任何酒的广告。
葡萄酒需要慢慢养。品味和评说它的人,也需要时日来沉淀和发酵。吴书仙估计会跟中医一样,愈老弥香。这,是她该得的。
吴书仙小档案:中国首位独立酒评人,葡萄酒专栏作者,国际葡萄酒作家协会(F.I.J.E.V.)会员。自1996年开始葡萄酒事业,为酒厂做过销售,自己开办过葡萄酒配套设备包装公司,亦曾赴法学习葡萄酒专业品评。目前在《经济观察报》、《时尚钟表》等多家媒体开设葡萄酒专栏,撰写了数十万字的葡萄酒与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相关文章,出版书籍《爱上葡萄酒》和《嫁给葡萄酒》。常年在国外各葡萄酒产区访问,并多次应邀担任国际酒评会评委。
吴书仙自述
1969年1月22日阴历出生,属鸡,我生在江苏丹阳,也就是在常州和镇江间的那个有2000年历史的小城市。吴书仙,乃我出生之日就起的名字。这得益于我的爷爷,他读过私塾,我的名字取之于酒令里面的第二十九签(佳人十一)书仙,有诗云”玉皇前殿掌书仙“。后来我查看古书才知道,这只是在玉皇那里管理书的神仙,现在来说就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
我的父亲是个军人,退伍后该称民兵营长,后来改制后称为治保主任。我的母亲先是农民,后来改做工人,现职为家庭妇女。我的弟弟是位受过警校培训的职业警察。
我弟弟比我晚生8年,我成了家里的小祖宗,深得宠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依然养得白白胖胖。上小学时候,我是个漂亮的小女孩,所以经常受到同龄男孩子的骚扰,当时我很希望我的弟弟是我的哥哥。
到了上中学的时候,开始看了《红与黑》、《简爱》等等这类洋书,并秘密的加入了丹阳的业余作家协会。而我父亲以前从来没有看过这类洋书,一看到有什么爱情什么,一律作为黄书处理。在父亲军队式的严格管制下我按点上学、放学,晚上不许出门,不允许交男朋友。然而,在这种强制下,我却像石头山上长的小树一样坚强,在学校继续看这类书,跟男同学的关系哥们一样。我暗自下决心,长大要做一名记者,最起码也得是丹阳日报的记者。
后来没有考上学,在家做一名做眼镜的工人,一做两年。自学完了电大文科的课程。这时有同学鼓动去海南淘金,父亲死活不同意。我就坚决要去北京读书,那个时候北京经贸大学刚好招自费生,我便前往就读。学了三年,前一年花自己的钱,后两年给珠海的一家外贸公司驻京办事处打零工,那个时候刚好大家都比较同情勤工俭学的学生,三年后混进珠海这家国营的外贸公司。
干了一年多给部门经理做单、拎包的活,自己没有客户关系,那时外贸开始在南方走下坡,转而到了上海,给一家公司做销售,卖乐天的冰淇淋,只有基本工资,出差费自理,主要挣佣金,自己去外地找客户,那个时候我觉得让我受益终身的是锻炼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生存能力。在我跑了两个月,快花光了以前钱的时候,终于挣到了第一笔佣金,之后也挣点钱。
后来想选择一个可以做一辈子的行业,当时就看上了葡萄酒,觉得这东西将来一定有前途。转而到了青岛,当然这也是因为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前夫在青岛。本想投奔华东,无奈他们不缺人,而到了东尼,幸亏当时东尼家甘大小姐看上我。做了葡萄酒才知道,原来这葡萄酒里有那么多的学问,后来觉得这葡萄酒要普及一定要教育,当时也想学鲁迅的呐喊救国,后来偷偷的跟台湾的酒类杂志联系上,做他们大陆记者,不给稿费都可以。
后来是年轻人的好强,想自己开公司,最早开了一家专营木制酒盒、酒架公司,挣了第一笔小钱。中国人很善于模仿,而做这个门坎太低,谁都可以做,好在本人只不过是开个贸易公司,如开了工厂就赔到家了。同时在98年去香港开酒会,遇到《酒经》,从此给他们写上了中国酒和酒市场的专栏。而台湾的《酒客》杂志由于他们总是将我写的'我国'改为'中共',怕没事找事,就停了。
再后来就是给国内的《中国酒》、《糖酒快讯》、《葡萄酒网站》等写点件。后来总觉得在国内学的太少,2001年自费去欧洲游荡,多见识点,多试点酒,学点东西,本想多呆,可时间长了也觉得无聊,再说腰包要紧,还得先回来做事。
现如今从青岛搬到上海来淘江湖,说的高尚点为普及教育消费者,扩大葡萄酒的总销量,时不时的耙点国产葡萄酒的粪,说实在点为了谋生和人生江湖的名利,目前成绩不上突出,只开了《玩转上海》、《香港风情》两个专栏。
前夫要去日本,他在那里行医,收入还是不错的,而我执意要去法国波尔多,我是研究葡萄酒的,去日本做什么?相持不下,只好离了。目前无奈为单身贵族,不担心哪一天成为先烈饿死,就怕哪天醉死沙场。
点击注册酒圈网会员,注册会员即送酒圈网红包,可抵价等值现金,不限产品,全场通用!需要了解更多的葡萄酒相关产品信息,可以查阅酒圈网相关产品频道,在首页左侧的下拉菜单中,有各国各个产区数千个酒庄的产品。需要了解更多葡萄酒知识及酒类资讯请查阅酒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