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行业的原料壁垒极高,产品质量素有“三分靠工艺,七分靠原料”之说。目前我国酿酒葡萄的生产集中分布在胶东、西北、京津冀地区,这几个地区的酿酒葡萄面积和产量都占到全国的90%以上。从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来讲,东部地区葡萄质量整体上要差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葡萄酒产量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西部企业的市场开发能力偏弱,以及消费区与产区相对脱离等因素。
我国目前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巨大,消费水平较低主要在于饮食习惯及文化传统原因。但从绝对消费量来看,我国葡萄酒消费近年来一直保持着20%左右的稳定增长,而世界平均消费增长率只有1.5%左右。日本葡萄酒人均消费量曾从70年代初的0.2升上升到目前的约2.3升,说明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东亚国家葡萄酒人均消费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葡萄酒行业在消费升级大潮推动下总量迅速扩大,以年均15%的增长率保守估计,到2015年葡萄酒行业的销售收入可以达到450亿元以上,将较目前规模增长3倍以上,主要企业成长空间仍然较大。
产品高端化是葡萄酒行业的重要趋势,06年吨酒均价已经达到2.6万元,较04年上涨幅度超过40%,目前这一趋势仍在延续,在产品高端化方面取得成功和具备潜力的企业均值得关注。
葡萄酒行业三足鼎立局面短期内仍将延续。对第一梯队企业来说,未来潜在威胁主要来自莫高、新天、御马等少数几家西部企业,这几家西部企业资源优势明显,同时目前产销也已具备一定规模,一旦营销能力出现突破,很可能打破目前的产业格局。
主要葡萄酒上市公司中,基本面已无大的瑕疵的张裕股份,以及资源优势明显、产品品质领先、并开始加速追赶的莫高股份值得重点关注。为方便比较,我们暂且将莫高股份定位为“黑马”,将张裕股份定位为“白马”,我们认为上述“黑白双雄”将是08年葡萄酒行业的最大看点。
1、葡萄酒行业特征及现状
1.1葡萄酒生产原料壁垒明显
葡萄酒行业的原料壁垒极高,产品质量素有“三分靠工艺,七分靠原料”之说,因此对葡萄酒品质的比较,最终要回到对酿酒葡萄本身的比较。从气候条件来讲,全球最适合酿酒葡萄种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50°的温带地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适合酿酒葡萄种植的主要是法国波尔多和美国加州。从种植面积看,目前地中海沿岸、加利福尼亚沿岸、法国波尔多地区、我国西北及胶东半岛和环渤海地区、智利中部、澳大利亚沿海是世界最大的酿酒葡萄产区。
全世界有各类葡萄品种几千种,但适合酿酒的葡萄只有约50种,我国的酿酒葡萄品种多数为从国外引进。一般说来,若要种植出高质量的酿酒葡萄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要有充足的光照以保证葡萄的糖度;二是适合的土壤条件以保证葡萄的酸度;三是适当的水份供给以保证葡萄的丰度。正因如此,“原产地”概念一直在葡萄酒消费潮流中占据主导,法国的波尔多、勃艮第产区,德国的莱因河、莫塞尔产区,意大利的皮埃蒙特、托斯卡纳等产区的葡萄酒,一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有资料表明,在西方国家一瓶来自著名产区的同档次葡萄酒售价通常是来自普通产区葡萄酒的3倍以上。
1.2产区与消费区存在脱离现象
我国葡萄种植历史悠久,但绝大部分葡萄用于鲜食,截至05年我国葡萄种植面积为407.9千公顷,其中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为46.6千公顷,成熟园区面积34.3千公顷;05年全国葡萄产量为579.4万吨,其中酿酒葡萄产量约48万吨;目前我国葡萄酒产量约50万吨。
目前我国酿酒葡萄的生产集中分布在胶东、西北、京津冀地区,其中山东甘肃、宁夏、新疆、河北、及北京和天津几个地区的酿酒葡萄面积和产量都占到全国的90%以上。从我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历程看,一直是东部企业占有明显市场优势,实际上从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来讲,东部地区葡萄质量整体上要差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葡萄酒产量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西部企业的市场开发能力偏弱,以及消费区与产区相对脱离等因素。
从西部酿酒葡萄种植区的系统内比较看,自然条件最优越的首推甘肃河西走廊,其次是宁夏地区,最后是新疆地区(日照时间过长导致糖分偏高)。从葡萄生长的环境要素来看,河西走廊全线几乎都处于最佳葡萄生态带北纬三十八度线附近,这里还是国内少有的无污染农业生态区,少病虫危害,是业内公认的中国最好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自然条件优于被认为是葡萄酒之乡的法国波尔多地区。如果用原产地概念区分的话,河西走廊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看作是中国的“波尔多”。
1.3人均消费量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
世界葡萄酒的年产量约为2800万吨,人均葡萄酒消费量约5升,欧洲主要葡萄酒消费国人均消费量普遍在30升以上,其中卢森堡、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人均消费量在60升上下。我国目前人均葡萄酒消费量约在0.4-0.5升,与世界平均水平(4升左右)相差约10倍,与西方国家平均消费水平相差20倍以上,与卢森堡、法国、意大利等葡萄酒消费大国相差百倍以上。
我国葡萄酒人均消费水平较低主要在于饮食习惯及文化传统原因。我国的传统酒种是白酒和黄酒,啤酒由于大众化特征较强也获得了较快发展,而葡萄酒消费则带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饮用时通常要与食物(主要是西餐)合理搭配,因而其特定的消费属性决定其在我国普及程度较慢。但从绝对消费量来看,我国葡萄酒消费近年来一直保持着20%左右的稳定增长,而世界平均消费增长率只有1.5%左右,可见我国葡萄酒消费的前景广阔。我国与日本在文化与饮食习惯等方面较为相似,在日本经济腾飞过程中,葡萄酒人均消费量迅速从70年代初的0.2升上升到目前的约2.3升,说明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葡萄酒人均消费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葡萄酒行业已进入黄金增长期
2.1消费升级带动总量增长
中国人的葡萄酒饮用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但现代意义上的葡萄酒消费则是清末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全面入侵开始的,而中国消费者大量饮用葡萄酒还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情。改革开放后,在中西文化再次交融的大背景下,葡萄酒消费需求迅速上升,产量用了不到10年就迅速从不足10万吨跃升到了88年的约30万吨,葡萄酒企业数量也由二三十家上升到了130家左右。之后经过较长时期的调整,葡萄酒市场逐步进入规范发展阶段,行业标准相继出台,企业整合也开始出现,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从2000年开始,伴随着新一轮消费升级大潮的来临,葡萄酒行业再次进入快速发展期。经历了连续六年的稳定增长之后,06年我国葡萄酒总产量达到49.51万千升,同比增长18.10%;销售收入达到129.52亿元,同比增长25.04%;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13.53亿元,同比增长19.63%,各项指标均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
我们认为此次消费高峰的出现,主要是受居民收入增加以及80年代初的人口出生高峰推动,由于“80后”一代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较前辈更为强烈,因而我们判断这次消费高峰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另外,从收入增长趋势看,目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只有约1300美元/年,而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约41000美元/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大体相当于美国的1/30,如果未来三十年中国人均收入能够达到美国的1/3的话,就会释放出相当巨大的消费潜力,这对收入需求弹性明显的可选消费品将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我们测算,即使以年均15%的增长率保守估计,到2015年葡萄酒行业的销售收入可以达到450亿元以上,将较目前规模增长3倍以上,主要企业成长空间仍然较大。
2.2高端发力推动结构优化
在本轮消费升级大潮中,主要消费品领域高端化趋势较以往更为明显,我们分析这与收入差距扩大及中产阶层崛起有系。葡萄酒行业也不例外,近几年来,伴随着酒庄酒、冰酒、礼品酒等高档产品不断出现,产品均价出现了大幅上升态势。06年吨酒均价已经达到2.6万元,较04年上涨幅度超过40%,目前这一趋势仍在延续。据世界葡萄酒组织预测,2010年中国葡萄酒消费结构中,高、中、低档酒的比例分别为50%、40%、10%,而目前售价50元/瓶以上的中高档产品比重只有30%左右,未来提升潜力仍大。
酒庄酒:酒庄模式完全从西方引进,是消费者对葡萄酒产品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产物,“自己种植、自己酿造、自己储存”是酒庄酒的基本要素。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酒庄有张裕卡斯特酒庄(产能1200吨)、烟台长城南王山谷君顶酒庄(产能1000-1500吨)、张裕爱斐堡酒庄(产能1000吨),王朝御马酒庄等,在建的酒庄有王朝酒堡酒庄、张裕黄金冰谷酒庄、莫高兰州酒庄等。近年来酒庄酒的销量年均增长超过100%,酒庄文化正在被消费者认可,酒庄酒将是未来葡萄酒行业高端产品中最重要的增长极。